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如何打破壁壘?
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建設全國統一能源市場,健全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國電中星認為,建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要求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對于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健全市場機制
破解新型電力系統平衡難題
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是保障供需之間電力、電量的合理平衡。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分布式光伏整縣開發政策的推動下,電力系統的結構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大容量集中式并網新能源改變了電源結構,使得源側出力由過去的完全可控轉變為弱可控和強不確定,供需平衡由單側隨機性轉變為雙側隨機性問題;另一方面,以分布式光伏為代表的分布式電源大量接入顯著改變了負荷形態,導致荷側需求與源測出力的時空特性嚴重失配,“源隨荷動”的調控模式難以為繼。新型電力系統電力電量平衡難題凸顯。
為此,通過市場機制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利用價格信號激發源荷雙側的靈活調節潛力,加強區域、省級電網之間的多空間尺度協同與多層次銜接配合,就成為破解新型電力系統供需平衡難題、引導鼓勵新能源科學規劃與高效利用的關鍵。
構建統一市場
實現全國范圍資源優化配置
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以來,我國電力市場建設穩步推進。隨著中長期交易規模與現貨市場試點范圍不斷擴大,2021年全國電力市場交易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45.5%。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以省內交易為基礎、中長期和現貨有機銜接的電力市場體系。
但是,目前以省為基礎的電力市場尚不能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從供需格局來看,我國電力能源的供給和需求呈逆向分布,煤炭資源集中于西北地區,風光新能源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水電資源集中在西南地區,而電力負荷集中在東中部地區,這就決定了電力有必要在較大空間范圍內跨省跨區流動。因此,亟待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
重視市場差異
推進全國統一能源市場建設
能源市場按照空間范圍、時間尺度、交易品種的不同可分為多個層次。以電力市場為例,空間范圍從小到大依次為省級、區域和全國,時間尺度從長到短依次為長期、中期和現貨,交易品種包括電能量、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多層次能源統一市場存在兩方面差異:一是電力市場與煤炭、油氣市場的差異。二是電力市場自身的差異。
電能本質的特點就是無法大量存儲,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瞬時同步完成,而煤炭、油氣能大量存儲且輸送分配沒有嚴格的時空同步約束,所以電力市場不同于煤炭、油氣市場,運營交易與電力系統的運行調控密不可分。在電力市場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通過出清機制形成合約僅是整個交易完整實現的第一步,每筆合約還必須通過電網運行的安全校核才能付諸實施,市場和運行必須協調一致才能保證交易的有效執行。此外,還必須注意到全國、區域、省級電力市場以及同級電力市場之間,在運營與優化目標、送出和接納能力、通道與運行狀況、平衡與安全約束等許多方面均存在很大差異。
正是由于上述兩方面差異以及電力市場“區域自治平衡為主、區間余缺互濟為輔、交易調控耦合統一”的自身特點,2022年1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針對電力市場的頂層設計是以省級電力市場為基礎、以跨省跨區市場為突破、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為方向的電力市場體系。這與《意見》中關于煤炭、油氣市場“推動完善全國統一的煤炭交易市場”“規范油氣交易中心的建設”的表述有所不同,充分體現了統一市場下不同類型能源市場的區別,確定了差異化統籌推進的建設原則。
技術市場雙輪驅動
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發展
在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建設中,應充分發揮市場在價格形成、成本傳導、利益分配和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達到統籌匹配源荷時空分布、提升整個系統供需平衡能力的目的。
大量新能源接入造成系統轉動慣量下降、頻率支撐能力不足,給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帶來風險。與此同時,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電動汽車、負荷聚合商、需求響應與虛擬電廠等新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因此,在統一電力市場建設過程中,不能僅重視電能量價值,還要結合現有技術性能特點和新技術發展趨勢,科學設計對應市場產品與交易機制,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參與市場,激勵靈活性電力資源提供爬坡、調頻、慣量支撐等輔助服務與長期發電能力穩定供給,加強輔助服務和容量市場建設。只有通過市場機制和技術創新的有機融合,才能更好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和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國電中星是一家專業的電力檢測設備廠家,密切關注電力以及電力能源業的相關發展與動態,了解更多訪問國電中星官網:m.288g.cn。